电动车凭借极高的便捷性、较高的性价比等特点,成为了不少人的日常通勤或代步工具。但由于部分车主交通安全意识淡薄,闯红灯、逆行、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一系列交通违法行为屡有出现319策略,导致交通事故频发。不少地区交管部门针对这类现象开启全天候整治,部分地区更是开启“电子眼”抓拍电动车。
对此,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新京报,近日发布《路口识别取证,让电动自行车难逃“法眼”》的快评文章,表示治理电动车违法行为需要“堵疏结合”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。
新京报在文章中表示,电动车轻便灵活,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,但和管理严格的机动车相比,电动车的准入门槛较低,并且存在违法行为难以取证、处罚力度轻微等现象,导致相关交通违法频发。并且由于轻微的交通违法行为无法及时查处,从而进一步诱发了更多、更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。
在快评文章中,新京报援引2022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在关于检查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实施情况报告319策略,从交管部门日常执法以及代表检查的结果而言,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较为普遍。但由于这类行为隐蔽性强、取证难度高,并且交管部门人力有限,因此该文章指出,例如“电子眼”等科技手段的引入,可以填补管理不足,堵住在部分区域的执法“漏洞”。
此外,以北京市为例,为规范外卖、快递等电动车,曾试点为车辆加装芯片,实时检测车辆行动轨迹,提高违法行为的监管能力。根据实践表明,通过感应芯片的实时监管,电动车闯红灯、逆行、超载、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一系列交通违法行为均有显著下降。
但同时新京报在评论文章中强调,科技手段监管只是工具,并非目的,关于电动车的管理不能“一堵了之”,更不可能一堵到位,而是需要“堵疏结合”。新京报指出,智慧治理应当是科技与人的有机结合,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治的同时,相关的法规宣传、道路优化等配套措施也必须同步进行,不能让车主“被动式”交通违法。
在治理电动车交通违法的同时,需要将电动车“有路可走”放在首位,改善电动车使用条件。新京报以北京管理电动车为例,例如优化学校、医院、景区、商场等重点路段的内部非机动车停车场、完善充电设施布局等方式,让电动车出行不再困难。
总结来说,通过高科技方式查处电动车违章虽然对管理部门而言,是高效率监管方式,但更为重要的是优化电动车出行条件,让电动车真正做到“有路走、有地停、有电冲”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车当下面临的困境,让车主上路不再“被动式”违章,从而减少交通违章、净化交通出行环境。好了,那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